「DE BEURZE」這家店藏身在舊城區的一角,外觀低調,但一走進去,立刻被店內那座古色古香的壁爐吸引。
壁爐裡的火舌輕輕搖曳著,把整個空間烘得暖暖的,也為這趟略帶涼意的旅程添上幾分溫度。
科普:明明是海鮮卻叫「淡菜」, 淡菜之名,最早見於中國唐代,其命名由來,常見的說法是因為在煮熟、去殼並曬乾製成的過程中不加鹽和調味料,滋味既清淡又鮮美之故。淡菜到了比利時,可是被封為「國菜」,比利時淡菜料理有20~30種不同的菜色,從奶油、青醬口味,到焗烤或以各種酒類烹煮。
這頓午餐,我跟P「一人一盆」比利時白酒淡菜鍋,鮮美飽滿的淡菜在鍋中隨著西洋芹、香料與白酒翻滾燉煮,每一口都是海洋與香氣的交融,含有大量蛋白質的淡菜鮮美可口。
歐陸料理裡頭,露臉率最高的澱粉主食「薯條」,但是你知道比利時人才是創造這道美味的真正始祖,在1680年代,比利時的漁夫為了撐過漁獲短缺的冬季,便想到將馬鈴薯做成炸薯條的料理方法,比利時薯條的特色,就是搭配各式華麗的醬料,標配:大蒜蛋黃醬(Aioli),薯條沾上濃稠綿密的醬料入嘴後,黏滑、香脆、熱燙、鮮嫩,完全停不下來。
口渴,就喝一口比利時啤酒~
除了淡菜鍋,Anita彷彿怕我們沒吃飽,桌上繼薯條之後,出現了「起司肉醬義大利麵」,濃郁的起司與番茄肉醬融合在熱氣騰騰的麵條上,份量十足、味道也非常紮實,是那種吃一口就會點頭稱讚的經典口味。
最後的甜點則是一場幸福的收尾「布魯塞爾鬆餅」,外層烤得酥脆,內裡柔軟,淋上香濃的Nutella巧克力醬,再灑上細緻的糖霜,一端上桌就讓人忍不住拿出手機拍照。甜度剛好不膩,完全是視覺與味覺的雙重享受。
在「DE BEURZE」的這一餐,是旅途中難得的放鬆與滿足。窗外是石板路與鐘樓,窗內是火光搖曳與食物香氣。離開時,心和胃都暖得剛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