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佩服的編劇大神宮藤官九郎,他很擅長用時間軸來說故事,這個套路一樣放進了《韋駄天》,雖然官方的說法是雙主演,這部大河劇分上下兩部、兩個主角:1912年斯德哥爾摩奧運會,第一個代表日本參加奧運會的馬拉松選手-金栗四三(中村勘九郎 飾);1964年東京奧運會申奧功臣,將奧運會帶到日本的人-田畑政治(阿部貞夫 飾)。
深度來看,宮九把「奧運的歷史」重新解構,利用第三人稱視角,透過落語家古今亭志生(北野武 飾)作為講述者,來包裝這次的大河劇。每次看宮藤官九郎的日劇,從《池袋西口公園》、《木更津貓眼》、《虎與龍》、《流星之絆》、《寬鬆世代又怎樣》、《對不起青春》,以及NHK晨間劇《小海女》到這部大河劇,就會給自己新的衝擊,試想他必須要讀多少書、K多少知識,才能編出這麼棒的劇本,可以說,他把日劇創作拉高到另一個維度,打破平舖直敘講故事的限制,這就是我們宮九粉絲所說的「宮九宇宙」,他的作品也被常冠上「神作」、「最高」、「無人能超越」的評語。(他跟MARVEL之父Stan Lee依樣很喜歡客串)
宮藤官九郎在這部大河劇放滿多歷史元素,我整理重點導讀,讓大家容易跳坑(點下面快速導覽):
LOGO=三曲腿
日本推動奧運的第一人
第1話提到:以《怪談》等作品聞名的作家「拉夫卡迪歐·赫恩」(歸化日本改名:小泉八雲)、夏目漱石,都是因為景仰嘉納治五郎,才到第五高中(現在的熊本大學)授課。
馬拉松的起源
1896年,希臘雅典奧運會舉辦了世界第一場馬拉松,為了紀念2500年前的「馬拉松戰役」:傳令兵為了傳遞勝利的喜訊,一口氣從「馬拉松村」跑到「雅典」後力竭而亡的事蹟。奧運的馬拉松,跟300壯士串起來,讀歷史真的很有幫助。
馬拉松 vs. 箱根驛傳
直至現在,每年都會舉行箱根驛傳。有興趣的話,可以再加碼追三浦紫苑的《強風吹拂》。
延伸閱讀《陸王》的茂木(竹內涼真飾)參加的是「全日本實業團對抗驛傳競走大會」,在每年的1月1日舉行,因此又叫「新年驛傳」,是日本企業養的田徑隊的團體競技賽事。因為,每年的新年驛傳都由TBS轉播,所以也置入了《陸王》這部日劇。
最早代表日本參加奧運的兩人
但是1912年奧運慘敗,三島彌彥當時對於自己與歐美選手的體格差異,對於種族劣等感到非常絕望,在400m的準決賽後就棄權。他當時說「日本人に短距離は無理です。100年かかっても無理です」題外話,105年後,21歲的桐生祥秀在日本學生校際賽100米,跑出9秒98的成績,創下日本田徑史上的最佳成績,也是日本人史上首次打破10秒大關。
第一個幫日本拿到金牌的人
第31集還原歷史,1932年的「洛杉磯奧運會」,年僅18歲的前畑秀子,以0.1秒之差輸給澳大利亞選手,只拿到亞軍。前畑秀子拿到銀牌後,本想在退出泳壇,但,當時的東京市長-永田秀次郎對她說「秀子小姐,你不覺得很遺憾嗎?你只差0.1秒就是金牌,為什麼不再多爭取0.1秒呢?」她決定朝第一名前進。4年後,在柏林奧運會上她擊敗德國選手Martha Genenger,奪得200米蛙泳金牌。
題外話,第36集的柏林奧運,是德國第一次舉辦奧運,希特勒下令政府撥款約當時800萬美元資助柏林奧運,在柏林修建可容納體育場,因為當時在忙著奧運,納粹暫停對猶太人殘酷無情的迫害。
推動奧運相關人物
阿部貞夫飾演的田畑政治,是1964年東京奧運會申辦關鍵人物,也是栽培出奧運金牌·前畑秀子等人的伯樂,這張跟麻生久美子的劇照,夫妻臉100分。
星野源飾演的NHK解說員-平澤和重,在1959年,慕尼黑舉辦的第55屆國際奧運總會(IOC),以英文發表申奧演說,但是,平澤和重 = 1909年出生,1959年IOC演講,平澤 =50歲,原來,星野源是不老男神!(突破盲腸)
1964年東京奧運會,日本奧委會本想請「黑澤明」來拍官方的紀錄片電影,但黑澤明提出交換條件:他要紀錄片電影拍攝,還想主導開幕式與閉幕式,但他的條件被日本政府拒絕,改為由當時知名度比較低的導演「市川崑」(三谷幸喜 飾)來拍。
台灣也出現在大河劇
聖地巡禮
我們把難度降低,大阪道頓崛那個高舉著雙手的グリコ看板,原型就是「金栗四三」。
消失的奧運,漲值的紀念品
雖然這部大河劇《韋駄天》的收視率很慘淡,專家們分析主要原因:
① 過去的大河劇主題都是日本戰國、幕末的故事,培養出固定的觀眾群,而以近代史、戰後日本為題材,挑戰以往大河劇框架的嘗試。
② 雙主角(田畑政治 & 金栗四三)並非「織田信長、坂本龍馬」家喻戶曉的有名人物。
③ 宮藤官九郎編劇的進度很快,漏看一集,很容易就跟不上進度,間接影響觀眾的收看意願。不過,外界傳聞中僵化的NHK,能勇於挑戰新的大河劇形式,我覺得願意面對、改變、創新已經很了不起,期待未來的大河劇還能有更多創新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