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我最喜歡的3段故事:①嬴政滅六國,自稱秦始皇;②三國演義的三分天下,到司馬懿吃下魏國;③唐代武則天到安史之亂前。戰國七雄中實力強大的秦軍、商鞅變法的革命,手腕強硬的嬴政,造就了偉大的秦國,滅六國、權傾天下,生前為未來鋪路,打造另一個世界的幽冥大軍,直到1974年,陝西農民挖水井挖出他的幽冥大軍,沉睡在地下的戰士,兩千年後成為了世界八大奇蹟之一,也是我這次來陝西,必排的行程之一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把兵馬俑遊記,整理成這篇blog,讓自己以後回憶再次尋著兵馬俑與秦始皇的霸王盛世。(但是,這轉蛋一個要500台幣,我斷然放棄他了)


【戰國七雄秦國3位重要君王】

既然是自己很喜歡的戰國時期,為了推更多人入坑,加碼畫了下面這張圖:如果有追劇《大秦帝國》、《羋月傳》,戰國時期的秦國,本來是普通諸侯國,從春秋時期經歷無數次兼併戰爭,到戰國後期,剩下7個實力較強的諸侯國:楚、齊、燕、秦、韓、趙、魏,「戰國七雄」大家在國中歷史課本都背過。


秦國後期會那麼強大,有3個君王很有作為、腦袋很好:秦孝公、秦惠文王、秦始皇。秦惠文王就是《羋月傳》中的羋月的老公,秦惠文王的爸爸是秦孝公,秦孝公繼位初期,秦國還很弱小,被打都沒辦法還手,為了讓自己變強,秦孝公向天下發布求賢令,找來商鞅變法,在政治面加強中央集權,在軍事面獎勵軍功,讓想出人頭地的老百姓,主動拿起武器殺敵建功,在經濟面,政府承認土地歸個人所有,獎勵生產,還可以免除無償社會勞動,為後面幾個君主打下好基礎,惠文王合縱連橫而戰勝天下,最終秦始皇稱帝,讓秦國的政治影響逐漸擴大。他們血緣關係見下圖:


嬴政,是秦莊襄王的兒子,莊襄王在趙國做人質的時候,見到呂不韋的一個姬妾,非常喜歡便娶了她,生下贏政。有八卦說他是呂不韋的私生子,總之他在13歲就接秦莊襄王的位子,一統天下的嬴政,自封為始皇帝,是中國第一個稱自己是皇帝的人,他實施「車同軌、書同文」統一文字、度量衡、錢幣(詳見我的陝西歷史博物館遊記)。聽起來那麼重視科學跟制度的秦始皇,也會怕死,他想要追求永生不死,派徐福去為他找尋長生不老的仙丹,同時,在他13歲時,就已經下令建造他的「陵墓」,為自己往生以後的帝國做準備。嬴政的故事太豐富、精彩,像是《Kingdom 王者天下》、《尋秦記》、《皓鑭傳》沒看過的都要去補一補。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是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墓,特別貼出「秦始皇陵」,是因為兵馬俑只是陵園的冰山一角而已唷!據說在秦始皇陵地下『還有』更大的宮殿,但因為考古挖掘技術還不成熟,因此『暫不進行秦始皇陵的開發』,不知道我們有生之年,有沒有機會看到地下宮殿長怎麼樣?


秦始皇的陵墓,在西安東邊30公里的臨潼的驪山腳下,google說陵園佈置仿秦都咸陽,分內外兩城,兵馬俑是位於秦始皇陵的外圍,代表保衛陵寢的功能意義。


司馬遷的《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翻成白話,當時動用了『70萬人』修築秦始皇陵,修造宮殿、設置百官位置,還鑿穿了三層地下水,用水銀做成江河大海,用機械來模擬江河的流動。


秦始皇的陵墓到底有多大?我們搭的遊園車,開了15分鐘只逛了一小部分園區,秦始皇的墓地範圍大~太可怕了!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在1979年正式對外開放,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秦始皇兵馬俑的美,不輸西方藝術的古希臘雕塑,讓人佩服2000年前的技術。


如果當年用活人陪葬,我們就沒兵馬俑可以看了!在歷史更早的商周時期,貴族有用奴隸殉葬的制度,《墨子·節葬》所說:「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尋秦記》的項少龍建議贏政,要保存軍事實力,葬了就沒兵可以打仗了,改成用兵馬俑代替活人殉葬。真正的歷史當然不是這樣,但同樣都廢除了活人殉葬制度,我們才有幸見到世界級文化遺產與建築史上的奇蹟。


到今年2019年,我去參觀兵馬俑博物館只開放了3個俑坑,相繼發現的1、2、3號坑,讓秦始皇龐大的地下軍團浮出水面,《戰國策·韓策》說秦軍打仗時非常驍勇六國軍隊打仗都要披甲戴盔,還不能與秦軍不戴頭盔匹敵,秦軍強悍的形象,我終於親眼見證,先一次貼完3個坑,再來詳細記錄各種兵馬俑。


【1號坑】

(點照片有全景大圖)

1號坑是出土最早、規模最大的俑坑,可以看到各種步兵、馬組成的軍陣。每個兵馬俑的臉部刻畫細膩,連髮絲盤曲糾結,戰袍的扎帶、紐扣,鞋底的針線,這些細節都刻劃出來,讓人再次讚歎秦代的工藝技術。




3個坑中出土的兵馬俑數量最多的1號坑,可以看到走道上擠了滿滿的人,據說,中國十一長假每天都是擠進10萬觀光客,到底是兵馬俑看人?還是人看兵馬俑?


以前讀歷史課本,看到秦始皇建造的兵馬俑塗滿了紅、紫、綠、黃等顏色。


現場看到是清一色陶土黃偏灰黑的顏色,為什麼?google得知,秦代工匠製作兵馬俑的流程,先在燒好的秦俑上塗一層生漆,再上色,當年的繪制顏料都是直接用礦物質辰砂的紅,藍銅礦的藍,孔雀石的綠等十幾種色彩,對於2000年以前的古人來說,這種技術已經很了不起了。陶俑出土的時候,身上的顏料幾乎在3分鐘內全部被氧化,所以,不能只是挖得快,也要先想辦法提升出土就被氧化的保護技術。



1號坑的考古工作到現在還持續進行著:真人、真馬比例的陶俑、陶馬、數以萬件青銅兵器,我想這些考古人員,一輩子應該工作無憂,挖出來的俑還要修復,做到自己退休應該都做不完。






【2號坑】

(點照片可以看全景大圖)


看博物館簡介是說,2號坑埋著:騎兵、步兵、弩兵和戰車混合編組,傳說擁有最為壯觀的軍陣。但是,大部分都被沙丘覆蓋,精采度其實不如1號坑。


【3號坑】

博物館簡介上說,3號坑是統帥1、2號大軍的指揮部,位於1號坑西端北側25米處,在1976年5月出土,1989年正式對外開放。


3號坑,坑道呈現奇特的「凹」字型,分為北廂房、南廂房、車馬房。


3號坑多了戰車可以看,秦代的戰車,由四匹馬共同拉一輛馬車,所以有「駟馬難追」成語,這個馬車也叫駟乘車,是指揮官的專用車,負責傳達軍令,不過滿有趣的,在3號坑卻沒有看到出土的最高指揮官,倒是滿地都是碎掉的陶俑。


【每個兵馬俑都有不同軍階及姿勢】

《國家地理雜誌》(2012年6月號)的介紹:身份等級最高的將軍俑,內穿長襦、外披鎧甲,下著長褲,頭戴鶡羽做裝飾的鶡冠,脅下會佩劍,但是出土數量極少,在現場也不一定會看到。


歷史課本記錄,這些兵馬俑的服裝,有等級和兵種的區別,不同官階的髮型與頭飾不同,例如:軍官會戴裝飾的冠,兵只束髮不戴冠,騎兵和車兵的防具不同。


軍官俑:在現場會看到,跟將軍俑一樣,頭戴雙板長冠或單板長冠(等級不同也略有不同),一樣穿戰袍、披鎧甲,手上會持兵器,如果看到在隊伍中指揮陣形的動作,那它就是官。


武士俑:出土數量最多的兵種,每個都是又高又帥180,讓人懷疑2000年前是否有過度美化秦軍?武士俑穿著有分輕裝跟重裝,輕裝都站在陣表,手持戈、矛等兵器。重裝穿著鎧甲站在陣中。立射俑跟跪射俑:拿的武器都是弓弩,為了射擊方便不穿鎧甲,有立姿和跪姿兩種,我就說織田信長在長篠之戰中採用了三段擊戰術擊敗了武田家的騎兵,就是學這個的


騎兵俑:不會直接坐在馬上,都是站在馬前,一手牽繮繩,另一手提弓弩,頭戴圓形小帽,披短甲,裝備還有考量到擬真要方便於騎射的設計。



戰車的馭手俑,則是坐在馬車上,身穿鎧甲,真的很像在拉著繮繩駕車的模樣。


仔細觀察每個陶俑,它們身材、五官神態都不一樣,感覺每個陶俑裡頭都有個靈魂!(這位大哥,你在面壁思過嗎?)


如果你是秦代歷史迷,也曾經在2016年到台北故宮去看過「秦‧俑—秦文化與兵馬俑特展」,如果你有看過遠流出版的《復活的軍團--秦始皇陵兵馬俑發現之謎》(下面附上影片):


推坑!有機會安排一趟西安之旅,去秦始皇兵馬俑看兵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地址: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陵北路
入場費:120元人民幣
開放時間: 8:30 - 17:00



本趟西安行程全部遊記:
2019.古都西安:兵馬俑+華山論劍+青龍寺 (總篇集)




.